常识大全 | 作文大全 | 诗歌大全 | 试题下载 | 教学资料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03-23 16:47:59   浏览次数:948  栏目: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ingsong8.com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

(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依据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专业色彩比较浓,涉及了许多经济学专业知识,对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较大的难度,建议教和学双方都做一些预先准备工作。教师在参考一些资料,提高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应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查阅课文中所涉及频率较多的名词、概念等,以求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教和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教师打出课件材料: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运行僵滞,流通渠道单一,供应仍显短缺。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的凭票证限量供应。改革开放初期,买电风扇要买票预约,买彩电得千方百计找“门路”,买自行车须托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商品匮乏的阴影下,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场立刻就会涌起抢购狂潮。彩电、冰箱、电风扇,不问好坏,一买而空,连粮食和洗衣粉,都成袋成箱往家搬。人们实在是穷怕了!这种计划经济年代因商品短缺造成的特殊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

材料二 新旧三大件

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在近来看形势、忆今昔的学习中,很多广州人感慨地提起“三件宝”顺口溜的前后变化。广州传统三件宝: 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中期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新三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问题,即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导入本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见前言)

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合作探究1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

(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

(2)不相同。

(3)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4)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备课资料】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思想解放运动。1977年底,中共中央党校1000多名高、中级学员研究“文化大革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当时主持中央党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胡耀邦规定党史研究应遵循的两条原则:一条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一条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分辨路线是非的标准,实事求是地研究。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的理论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文章,论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两条思想路线的争论,在相当范围内展开,批评与抵制“两个凡是”,程度不同地涉及真理标准问题。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真理只有一个》的文章,提出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5月10日,《理论动态》刊登了一篇经胡耀邦审定的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5月11日、12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发表和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热烈支持和拥护文章的观点;坚持“两个凡是”的人对文章的观点加以斥责和压制。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共中央多数领导人和许多老干部,旗帜鲜明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坚定热情地支持了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5月19日,邓小平在接见文化部核心领导小组负责人时指出,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阐述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问题,有力地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6月24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发表《解放军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篇文章是胡耀邦下决心组织写的,得到当时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的支持和帮助。文章批判了林彪、“四人帮”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根本颠倒,系统地从理论上回答了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种种责难,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有力的推动。之后,胡耀邦又组织了第三篇文章:《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都要受实践检验》,刊登在9月10日的《理论动态》上,9月25日又以《人民日报》评论员名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这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讨论,意义重大,关系到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能否正确,也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积极领导和热情支持下,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使这个讨论扩大成为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达到了高潮。中央党政机关各部门、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各大军区负责人以及大批理论工作者,纷纷撰写文章或发表讲话,热情支持这场讨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78年底,中央及省级报刊登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专文共650余篇。一致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次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一次普遍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打破了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推动了对毛泽东晚年“左”倾错误的纠正和各条战线的整顿,为大规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条件,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立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错误方针)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出战略决策)

(4)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确定工作中心)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合作探究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合作探究3】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   

内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合作探究4】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合作探究5】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果

任务

第一次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合作探究6】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

第一,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第二,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www.qingsong8.com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7】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8】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合作探究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备课资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并非邓小平的特意安排,而是中国农民的自发行动。然而正是在邓小平、万里等人的支持下,中国农村改革成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关系中国发展和命运的大变革。

小岗之夜惊天动地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外出乞讨。是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20户农民(两户单身),聚在村里一间屋里,他们神态极为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约,全文如下:

“时间: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们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到会的21个农民,3人盖了私章,18人按了血红的手印。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小小的契约,却预示着农村一场大变革的开始。

小岗农民为什么担惊害怕,因为过去的历史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1955年,农村搞合作化时,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因为主张可以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毛泽东在全国省市区书记会上公开批评他“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

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天灾人祸导致农村饿死大量人口。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包产到户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又在农村流行开来,并且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支持。邓小平还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这就是著名的“猫论”。但是这引起毛泽东的不满,他在1962年8月政治局会议上,针对刘少奇等人愤怒地说:“一搞包产到户,一搞单干,半年时间就看出农村阶级分化很厉害……”“包产到户是方向的问题”。并由此演绎出他那著名的论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978年秋,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在京向中央主席华国锋痛陈农民的贫困绝望,并提出非把土地划给农民建立责任田不可,否则无法扭转危局。华国锋、万里二人争论时,叶剑英、邓小平在场。万里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邓小平在插话中再次重申了他的“猫论”。叶剑英缓和地站在邓小平一边。但华国锋不同意,他认为只有把人民公社精神更深灌入农民心中,抓紧阶级斗争,才能振兴农村。

了解了这些情况,你就会对小岗之夜为什么会“惊天动地”了。

包干之风激荡全国

1979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1.5万多公斤猛增到6万多公斤。

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公粮的农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小岗的突破,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怎么看待这一突破性的实践呢?这令各省乃至中央官员伤了脑筋。

1979年1月23日,中共陕西省委会议决定:“必须继续稳定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是肯定人民公社,反对包产到户。

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王谦在1979年1月说:“大寨是在毛主席指引下成长起来的,山西是坚持学大寨的。”

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在1979年春说:“要继续坚持学习大寨的基本经验。”

然而农民们却受不了饿肚子,行动起来了,1979年春,各地不少农民把人民公社的土地重新划分,三家五户结为小组,共同拥有那一份共同的土地。到春耕时,全国已有200万个村的3亿社员采取了这种行动。这也叫包产到组。

“张浩事件”再生波澜

张浩,甘肃档案局的干部,1979年,他回河南洛阳老家探亲,看到那里正在搞包产到组,分地分牲口。他以激烈的措词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搞了二十几年,群众已经习惯。现在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是倒退,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会搞乱干部群众的思想,给生产造成危害。

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农业的是王任重。他从《人民日报》一篇社论的送审样上看到华国锋的批示,批示批评农村中抢牲畜闹分队的现象。王任重立即于3月14日给《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写了一封信,指出要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决不能倒退回去,并且要《人民日报》站出来说话。

于是,这年的3月15日,张浩的信和编者按一同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要位置。编者按要大家认真读一读张浩的信,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已经出现包产到组和分田到组的地方,必须坚决纠正。

所有有头脑的人当然都认为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最新体现,而决不是一封普通来信。于是,有的县把已经分田到组的人都合并起来。有的县大批农民当即停止春耕,说:“报上又批评啦,算啦,不干啦!”

凤阳县更是人声鼎沸。县委书记陈庭元顶住了,仍然坚持大包干。

万里叫秘书打电话给凤阳,对那些不知所措的人说:“《人民日报》能给你饭吃?”

3月12日至24日,由王任重兼任主任的国家农委请七省农村工作部门和安徽三县负责人在京开会,会后形成纪要,经中央同意批转全国,要求“不许包产到户”。

同时,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批评万里“好行小惠”、“变相单干”,指责万里不肯学大寨。

万里回敬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同时,他指示安徽省委给《人民日报》写信,反驳张浩。

3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安徽省两位农民的来信,题目是《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来信尖锐批评张浩的信和编者按给农村造成了混乱,批评有人“把联系产量责任制看得一无是处”和视“包”字为洪水猛兽。来信指出,应当相信大多数群众,不要硬要群众只能这样不能那样。

《人民日报》为此文加的编者按承认3月15日张浩来信和编者按“有些提法不够准确”,“今后应注意改正”。还说:各地情况不同,怎样搞好责任制应和当地干部群众商量,切不可搞一刀切。

《人民日报》发表安徽反驳张浩的来信和编者按,极大地缓解了对包产到组的压力,给了各地从事农业改革的官员和农民回旋的余地。

当然,《人民日报》这样做是冒了风险的。从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诞生的整个宣传来看,这一出击,反映了当时《人民日报》一贯的支持改革的立场。

小平一语扭转乾坤

但斗争仍然是很尖锐的。国务院农委主办的颇具权威性的《农村工作通讯》,1980年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发文批评分田单干。

1979年夏,安徽诞生一首讨伐大包干的诗:“集体干分掉了,人心干死掉了,干部干瘫掉了,耕牛干死掉了,农具干毁掉了,机械干锈掉了,公房干倒掉了,大田干小掉了,科学干停掉了,公活干歇掉了,教育干低掉了,贫富干大掉了。”

各种舆论纷起。“万里这家伙到底要干什么?”“什么解放思想,我看是天下大乱!”“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是复辟资本主义!”“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形势相持不下。

正当此时,邓小平于1980年5月31日同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发表谈话,一下子扭转了乾坤。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中央于1980年9月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会后,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75号文件”)

这份《通知》终于公开接受用包产到户的办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通知》下发之后,到1980年年底,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从1980年初的1%上升到15%。

联产承包终成定局

1979年,凤阳卖给政府大约4450万公斤粮食。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给他的上级写报告说,这个数字相当于过去26年凤阳卖给国家的粮食的总和。而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凤阳48万公社社员生产的粮食还不能养活自己。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

一篇报告文学《丹凤朝阳》这样描写说:一只凤凰从天而降,落到凤阳县境内,亭亭玉立,金碧辉煌。凤凰忽见一瞎眼老妇,遂展其光彩,老人立即重见光明,这是凤阳老早的一个传说了。作者说:实行大包干之后,“神话变成了现实”。

到1981年秋,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上升到总数的40%。大约有5%的生产队还坚守在人民公社的阵营里,另外55%的生产队在犹豫。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该年1号文件。这个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它在“75号文件”的基础上又大大向前跨了一步。文件的突破点,是这样一段话:“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的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共产党执政30余年,还从来没有在哪一个文件中承认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的。现在承认了,这就给农村干部和农民吃了“定心丸”。

1982年底,大体上有80%的农民实行了包干到户。人民公社体制基本上土崩瓦解。同年,粮食再度丰收,总产量增长9%。新体制显示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

 

(2)行政机构的改变: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废除人民公社的必要性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行,土地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下放,生产经营权的下放,作为国家基层政权和生产组织单位的人民公社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此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由于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动,国家上层建筑也要进行与其相适应的变动。因此,国家必然要逐步撤销人民公社。

(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材料再现】安徽凤阳花鼓

昔日凤阳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今日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前首是安徽凤阳人在文革期间所唱的花鼓词,后者是20世纪80年代凤阳人所编的花鼓词。这两首花鼓词充分反映了安徽小岗村由昔日的贫困落后变为现在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右图为2005年6月19日,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专门为大包干建立的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10

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


www.qingsong8.com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必要性: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阻力”的解释:

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备课资料】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波兰执政党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和总理马佐维耶茨基在国家变革的方法和速度、提前选举总统等问题上发生矛盾分歧。11月,波兰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在第一轮投票中,总理马佐维耶茨基的票数不够进入第二轮角逐而被淘汰,遂辞去总理职务。在12月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中瓦文萨击败蒂明斯基当选为总统。

匈牙利于3月和1月举行两轮大选,民主论坛等政党获胜,原执政党社会党失去执政地位。大选后,民主论坛执掌国民议会,议会中最大的反对党“自由民主者联盟”(简称“自民盟”)全国委员会委员根茨-阿尔帕德出任临时总统。5月民主论坛主席安托尔,约瑟夫组阁,8月原临时总统根茨当选匈首任总统。六个议会党之间和三个执政党之间和各党派内部派系之间在对如何实施私有化等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迟迟拿不出方案。秋天在地方自治政府的选举中执政党民主论坛失利,在野党“自民盟”、 “青民盟”和无党派人士获得优势。在全国性的出租汽车司机罢工事件后,政府作了重大改组,内务部长、财政部长、农业部长和劳动部长易人。

捷克斯洛伐克6月举行全国自由大选,组成以“公民论坛” 和“公众反对暴力”组织为主的联邦政府。在大选期间,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被昔日的盟友“公民论坛”和“公众反暴力”组织指责为前国家安全机构的特务,致使该党选票大大下降。为此,基督教民主联盟在大选后坚决不参加组阁,并表示在议会中不与 “公民论坛”合作。社会党、绿党等9个未进入联邦议会的政党宣布成立“议会外议会”,下设两个院,进行活动。斯洛伐克的10个政党联合发表声明,公开要求“斯洛伐克独立”。

保加利亚于6月举行多党自由大选,社会党获胜,在两轮投票中共获得大国民议会400个席位中的211席(52.7%),但由于民主力量联盟等3个主要反对党拒绝参加组阁,新政府迟迟不能组成。保总统佩-姆拉德诺夫7月在高校学生及反对派组织和社会党内“改革派”的压力下辞职。大国民议会8月选举民主力量联盟主席热-热列夫为保总统。总理卢卡诺夫11月宣布辞职,大国民议会12月选举无党派人士迪-波波夫为总理。

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在5月大选中获胜,在参、众两院均赢得绝大多数的席位,其总统候选人扬-伊利埃斯库获得85.07%的选票,当选为总统。大选失败的国家农民党、国家自由党等反对党拒不同救国阵线合作,并组织了激烈的反政府示威活动,罗政府于6月派出军警驱散从4月22日起在布加勒斯特大学广场扎寨示威的学生,恢复广场的正常秩序。前往布加勒斯特声援政府的外地矿工冲进国家农民党及国家自由党总部,搜出武器、弹药、法西斯铁卫队队徽及印制罗伪纸币的复印机等物品。

阿尔巴尼亚国内政局自7月开始动荡,多次发生公民外逃、游行示威等事件。12月底,阿宣布实行多党制,反对党相继成立。

南斯拉夫战后执政40多年的南共联盟解体,不再作为一个全国性政党存在。各共和国共盟于1月开始独立活动,并纷纷改名,7月,南联邦议会联邦院通过《政党结社法》,正式实行多党制。11-12月,南各共和国分别举行大选,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四个共和国共盟失去执政地位,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共和国原共盟继续执政。南各共和国之间矛盾尖锐,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公开要求独立。民族之间武装冲突事件时有发生。

民主德国 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

【备课资料】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晚,全世界所有的人怀着复杂的心情注视着莫斯科红场上发生的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幕:从克里姆林宫的旗杆上,饰有镰刀斧头和红色五角星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它宣布了苏联历史的结束。

1990年3月11日,苏联大家庭第一次出现“离心力”:立陶宛议会通过决议,废除立陶宛加盟共和国宪法和苏联宪法在立陶宛的效力,批准从1938年立陶宛共和国宪法(当时立陶宛尚未加入苏联)为临时基本法,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并更改了国名、国旗、国徽。

3月13日,戈尔巴乔夫和最高苏维埃都曾极力阻挠这一“独立进程”的发展。但戈氏的新思维“公开化”“民主化”所开的口子已无法堵上,结果越开越大。

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宣布独立。亚纳耶夫等人发起的废黜戈尔巴乔夫的“8·19”事变以后,独立风席卷全苏。

8月20日,爱沙尼亚宣布独立。

8月22日,拉脱维亚宣布独立。

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

8月25日,白俄罗斯宣布独立。

8月27日,摩尔多瓦宣布独立。

8月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

8月31日,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宣布独立。

9月9日,塔吉克宣布独立。

9月23日,亚美尼亚宣布独立。

10月27日,土库曼宣布独立。

12月16日,哈萨克宣布独立。

至此,除俄罗斯外,全国都已自行宣布独立,苏联已经名存实亡。

苏联最后解体的进程是从12月1日乌克兰是否独立举行全民公决开始的。在此之前,除俄罗斯、哈萨克外,其他加盟共和国,包括乌克兰在内虽然都已宣布独立,但除波罗的海3国外,都没有得出苏联必须解体结论。这是因为戈尔巴乔夫主张,各国独立后还可以建立主权国家共和国联盟,而且多数共和国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这个联盟的必要。在这次公决之前,乌克兰领导人却说,这次公决如果大多数人同意乌克兰独立,将全面制定新政策。

12月1日,在苏联原加盟共和国中领土面积占第3位、经济实力仅次于俄罗斯的乌克兰举行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全民公决。结果,参加投票的选民中有90%的人赞成乌克兰独立。

12月6日,新当选乌克兰首任总统的克拉夫后克指出:“乌克兰3100万公民投票赞成独立,这意味着反对加入联盟,任何总统都不能改变这一决定。”

叶利钦说,“如果乌克兰在条约上签字,俄罗斯也会签。”他同时指出,没有第二个最强大的共和国乌克兰参加,签署联盟条约是不可能。

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史拉夫丘克相约飞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会面,然后到沿边小城布勒斯特举行两天秘密会议。会后发明震惊世界的声明。声明认为:“制定新联盟条约的谈判已陷入了死胡同,共和国脱离苏联和建立独立国家的客观进程已成为现实。”3国签署了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这个协议实际上宣布了苏联的解体。”

面对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已经无可奈何,他说:“我此生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
12月21日,前苏联11个主权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以创立国的身份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议定书》。在苏联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除已独立的3个波罗的海国家外,格鲁吉亚派观察员出席了会议。

参加签字的11国领导人是:阿塞拜疆总统穆塔博夫、亚美尼亚总统捷尔—波得罗相、白俄罗斯议会主席舒什克维奇、哈萨克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吉尔吉斯总统阿卡耶、摩尔多瓦总统斯涅古尔、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塔吉克总统纳比耶夫、土库曼总统尼亚胯芙、乌兹别克总统卡里莫夫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这11国领导人致函总统戈巴乔夫,通知他苏联已不复存在,苏联总统的设置也已停止存在。

21日,叶利钦在阿拉木图发表讲话,限定戈尔巴乔夫在12月份内辞去总统职务,戈尔巴乔夫的新闻发言人同日宣布,戈尔巴乔夫将在电视上发表“政治声明”之后辞职。

21日,根据叶利钦的命令,苏联总统机构工作人员开始撤离克里姆林宫,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工作班子即将迁入。克里姆林宫的全部财产,包括建筑物、住宅以及外泄等动产和不动产均归俄罗斯。

25日晚是西方圣诞节之夜。晚7时,戈尔巴乔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接待厅,坐在电视摄相机前,向全世界作实况播放。他在电视上的最后演说历时12分钟,他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来他所进行的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全面危机最有害的结果莫过于国家的解体”。

在戈尔巴乔夫发表辞职演说后,克里姆林宫屋顶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降下了,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国旗。

 

2)可能性

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资料回放】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

(一)

一九八四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文化大革命”就是内战。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军队、国家政权,都要维护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

……这次十三届八中全会开得好,肯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一变就人心不安,人们就会说中央的政策变了。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经验很多,从各省的报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好嘛,就是要有创造性。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开始搞并不踊跃呀,好多人在看。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

(三)

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我们真正干起来是一九八○年。一九八一、一九八二、一九八三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一九八四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这五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这五年,共创造工业总产值六万多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一点七。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也大幅度增长。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可以说,这个期间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九八九年开始治理整顿。治理整顿,我是赞成的,而且确实需要。经济“过热”,确实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票子发得多了一点,物价波动大了一点,重复建设比较严重,造成了一些浪费。但是,怎样全面地来看那五年的加速发展?那五年的加速发展,也可以称作一种飞跃,但与“大跃进”不同,没有伤害整个发展的机体、机制。那五年的加速发展功劳不小,这是我的评价。治理整顿有成绩,但评价功劳,只算稳的功劳,还是那五年加速发展也算一功?或者至少算是一个方面的功?如果不是那几年跳跃一下,整个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后来三年治理整顿不可能顺利进行。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快。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我是个外行,但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应该说,现在的科学家更幸福,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会更多。我说过,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四)

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的现象,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要注意很好地抓,坚决取缔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只花了三年时间,这些东西就一扫而光。吸鸦片烟、吃白面,世界上谁能消灭得了?国民党办不到,资本主义办不到。事实证明,共产党能够消灭丑恶的东西。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总之,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

(五)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我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

……

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2、过程

(1)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南巡讲话要点:①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②姓“资”姓“社”问题;③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排除阻力,把握方向。先后到南方几个改革开放较成功的省份视察,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市场供需强弱变化来影响商品价格和企业生产;它要求商品和投资市场是开放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自主的;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的发展归宿是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出现后普遍采用并逐渐完善的经济模式,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习惯性地冠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别称。其实,只不过是资本主义较早地采用了它,这并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名词,也不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实质上,它仅仅是一种经济手段。

(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①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加快两个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③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理论完善:

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了规定: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以上五种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备课资料】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一科学论断,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形成,是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1979年11月,他在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辑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也有所不同。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一系列科学论断,纠正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消除了人们对计划和市场姓“社”、姓“资”的顾虑,打开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思路,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2年6月9日,他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明确提出:“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国内外经验,我们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了”,“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党的十四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0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并提出了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2010年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到2000年底,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初步确立,这是我国改革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进程,可以看出,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科学思想,从理论上非常明确地回答了长期困惑人们的一个重大问题,即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了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新时期伟大的理论创新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独有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排斥市场经济。这种传统的认识主要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语不问条件和情况的照搬照抄及教条主义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左”的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为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解决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观点,探索出一条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培育和建立起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行了价格、财政、税收、计划、投资、金融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健全和完善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等等,用新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经济体制方面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极大地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有过沉痛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力图走出一条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等同,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机制,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始终没有摆脱体制弊端的困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探索,从而迅速开启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闸门,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找到了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创造了条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引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受了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崭新形象和强大生命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由初步确立走向逐步成熟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得以发挥。

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注入强大活力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的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经济空前繁荣,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创时期,还很不完善。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待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需要形成,宏观管理体制需要完善,就业、分配、社会保障体制需要健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需要建立,等等。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合作探究11】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所有制形式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生产目的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实现共同富裕

后      果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不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参考答案: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答案要点: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标签: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历史教学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