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调试电视台的时候,看到女主角温柔的笑容,美丽的脸庞,优雅的举止,还有眉间努力掩饰的悲伤,突然有了看看这部电视剧的冲动。我没有从第一集开始看,只是看了23-26四集,故事很美,很感人,可是真的没有时间,所以只能直接看结局。我知道,一个只看了5集的人想写篇观后感,是完全没有资格的,可是因为太有感觉,又真的克制不住的想表达点什么,所以还是提笔了。
《老天爷,给我爱》,是的,我想这个才是这部电视最好的题目,而《爱在何方》,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却温柔很多很多,远没有那种近乎呼唤的撕心裂肺。
子晴,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子。想当然的以为她应该是个幸福的天使,想当然的以为她应该是个最不缺爱的公主。恰恰相反的是,当同学聚会,大家都讨论家庭时,只有她沉默、伤心;当她孤单时,却只能找那个叫义礼的弟弟,只能依靠他来给自己讲讲笑话,只有向他倾诉自己无处诉说的内心。
她是孤单的,她的孤单是小时候的阴影。从小失去的父爱,近乎没有的母爱,让她只能悲伤,悲伤又只能学会承受。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自己的难过与脆弱,她只能努力的工作来掩饰自己,在外人面前假装高兴,只有在独自一个人时,才愿意将自己最内心的世界表露,
因为没有爱,所以渴望爱;因为渴望爱,所以孤单;因为孤单,所以学会了自立; 因为自立,所以很善解人意;
与王幕吃饭时,子晴很习惯的将碗筷先摆放在王幕面前,王幕赶紧抢过来,说:“这本应该是男孩子做的,你不知道吗?”子晴温柔的摇摇头。是的,她不知道,她当然不知道。没有得到过爱,没有得到过别人的照顾,有的只是付出,有的只是与生俱来的善良,她怎么会知道,她的想法里只有给予,从来没有、也不敢奢求别人的爱。
与王幕在公园里漫步,王幕为缺少一个子晴的吻而难过,正当要离开时。子晴主动的给了个吻别。是的,那不是随便,而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善良。因为她缺少爱,所以她更知道爱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当看到王幕的难过时,她不忍心,她不忍心他难过与伤心,她的心里或许只有一种想法,曾经自己的孤单与难过,不能让任何其他人都感受到,她自己可以孤单,她自己可以难受,可是她爱的人和爱她的必须幸福,所以她用自己的难过换来了王幕的幸福,之后的自己也只能哭泣在街头。
子晴对王幕和英善说,你们怎么每次都能这么让人感动。是的,他们所作的一切真的很让人感动,可是他们所作的一切,只因为对象是子晴。只有子晴,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如果换成爱礼,那么这一切都会变成理所应当。因为没有被爱过,没有被关心过,所以他们所做的一点小事,她都记得特别清楚,她都愿意刻在心里,每天回味好几遍。因为没有被爱过,没有被关心过,所以在得到关心并、被感动后,她所想的只是让他们更快乐。所以在天还没亮,她才会出现在王幕的门口,并温柔的说:“今天换我送你上班。”
子晴给人的感觉是个温柔不爱说话很文静的女子,是的,她温柔,可是其实并不是不爱说话,她只是找不到她想说话的人。当她和王幕在一起时,她那幽默的天性是不能掩饰的,所以他们在一起时才会那么快乐。她文静,其实她也很爱玩,她爱爬上,她爱玩魔术,还玩的这么漂亮。
王幕说她很冷酷,很狠心,其实这只是故作出来的坚强。因为缺少爱,因为比谁都渴望爱,所以更害怕爱。当爱来临时,更想努力的来保护自己,因为爱他,所以不敢在还没确定的时候来“伤害”他。
她不冷酷,如果冷酷,她不会这么直接的说出自己对王幕的感觉;如果她冷酷当挂了王幕电话时,她不会再接;如果她冷酷,当王幕要求她出去时,她不会以买消化药为借口出去见他;如果她冷酷,她不会在自己明明难过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还是先买解酒药;如果她冷酷,她不会给王幕吻别;如果她冷酷,凌晨她不会给王幕当闹钟;如果她冷酷,她不会凌晨出现在王幕门口。她不冷酷,她所有的“反常”,只因为她心里只有爱,只因为她的心是热情的,只是曾经的冰封偶尔作怪而已。
写观后感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