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 作文大全 | 诗歌大全 | 试题下载 | 教学资料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课外读物初中语文课外读物: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课外读物:新课标解读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03-20 18:17:22   浏览次数:576  栏目:课外读物
标签:中学生课外读物,初中生课外读物,http://www.qingsong8.com 初中语文课外读物:新课标解读,
  1、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什么?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4)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是什么?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语文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大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知道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5、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这是语文新课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理念,它包括两层意思:第一,“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第二,怎样才算“正确把握”。
  按课程标准的界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
  因此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www.qingsong8.com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
  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即它的民族性。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6、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四条。这四条讲了两个内容:一是目标的提出,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提出;二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与评价等。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7、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总目标。
  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③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⑤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⑥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⑧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⑨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⑩.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共有十项。1-4项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兼有“过程、方法”的目标。第5项是侧重于“过程、方法”的目标。6-9项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诸方面提出目标,侧重点是“知识、能力”以及“过程、方法”。第10项从能力方面提出新要求——“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知道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的。
  ①识字与写字②阅读③写作④口语交际⑤综合性学习
  阶段目标有以下四个特点:
  (1)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学段目标十分明确,阶段性十分明显,同时注意体现各个学段之间学习目标的连续性。特别是5-6年级的学习目标,与7-9年级的学习目标自然衔接,这就从学习目标上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小学和
  初中脱节的问题,避免了难易倒置、重复训练、各自为政等弊端,使九年的教学目标彼此衔接、浑然一体。
  (2)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阶段目标十分重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又面向未来,力求做到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各个学段的目标既体现了基础性,又体现了发展性
  (3)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以往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部分,侧重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提出要求。对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给予特别的关注,明确、系统地从这两方面提出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个特色。如,在情感、态度方面,不同学段分别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爱图书”“有表达的自信心”“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又如,在学习习惯方面,不同学段分别提出“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目标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而且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终身学习乃至一生发展积蓄了后劲。
www.qingsong8.com
  (4)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它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更能不断提高学生
  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在阶段目标中,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是共同的:一是有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学习的专题;二是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尝试解决问题;三是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或拓宽或深入,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四是学习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来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9、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是说,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宜多采用鼓励、赞赏等积极评价方式,因为积极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在一个班级群体中,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学习的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当因人而异灵活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评价还能为教师改进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反思教和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使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10、熟悉初中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课标在“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说,归纳为7点: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2)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3)注重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4)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5)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6)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7)在自主的语文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内在动力。
  11、了解初中学段的课外阅读量。
  《课标》明确指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12、正确认识教师、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与角色。
  在《标准》第三部分的“教学建议”中就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目标要求,接下来便阐述了达成目标的两条做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如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
  因此,教师角色定位: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进程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创新的点拨者、资源的开发者、评价的组织者。
  (1.对课程:设计者、开发者、建设者、反思者、创新者;2.对学生的发展: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支持者、促进者、参与者、帮助者、培养者、引路者、发现者、开发者、多元评价者之一;3.对个人专业发展:反思者、批判者、创新者、研究者、促进者、伴随者、探究者、合作者、自主学习者;4.对社区教育:合作者、共建者、文化的传播者)
  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者、参与者;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创新者;学习中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知识的建构者、批判者、发展者;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反思者;学习结果的受用者、分享者。
,初中语文课外读物:新课标解读
标签:课外读物,中学生课外读物,初中生课外读物,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