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 作文大全 | 诗歌大全 | 试题下载 | 教学资料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二历史下册复习纲要

高二历史下册复习纲要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03-23 18:10:26   浏览次数:729  栏目: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标签: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http://www.qingsong8.com 高二历史下册复习纲要,
高二历史下册复习纲要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客观条件: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②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各种矛盾: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沙皇专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东方殖民地的矛盾。

    (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状况:

    ①力量不断壮大,②革命性较强,③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④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3)经过: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①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四月提纲》内容:a.第一阶段:1917年二月革命完成民主革命。第二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b.如何退出大战。

    ④七月流血事件:7月,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反对革命,革命已不可能和平发展,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⑤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⑥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胜利。

    (4)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

    ①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②经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帝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5)共产国际:

    ①背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②成立: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

    ③性质: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④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严峻的形势:

    ①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②英、法、美、日等国敌视、不满、惧怕苏维埃政权,于是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措施: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a.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c.取消——切商品贸易;d.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e.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斗。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背景: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2)途径:实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

    ①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②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3)评价: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苏联的成立: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初,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工业化:

    ①开始时间:1925年12月,标志: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总方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

    ①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②评价: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存在的问题:

    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形成:

    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③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2)特征: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3)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4)斯大林个人崇拜: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5)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1935-1938

    ①原因: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②经过:1935~1938年间,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③危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历史学习广场 

高考历史考点分析

历史教师中心

名师课堂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材精讲  历史教学参考

学生园地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经验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历史复习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

历史博览

历史高考资讯  高中历史新课标  历史之最  历史知识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www.qingsong8.com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背景:a.处置战败国。b.联合反苏。c.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1.巴黎和会召开

(1)时间:1919年初。

(2)地点:巴黎近郊凡尔赛宫。

(3)内容:“一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会议。

(4)中心议题:对德和约。

(5)各大国参加和会的目的

操纵国:美、英、法、意、日;

操纵者:“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因为巴黎和会为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而回国)。

 ①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为美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做准备。

 ②英国:要求削弱德国海军,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要求德支付战争赔款,为防止法国势力过大,又不主张过多的削弱德国。

 ③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除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外,要求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④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

 ⑤日本:企图把战争中取得的利益合法化,即占有德国在太平洋上的诸群岛以及在中国山东的权利。

二、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签订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

 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a.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b.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c.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准设防。d.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e.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

 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a.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b.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c.不得拥有空军。   

 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未达成一致协议)。

三、凡尔赛体系

 (1)构成:协约国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2)影响:

 ①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a.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奥地利南部一些领土割给意大利;奥匈帝国原属地上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领土归还波兰。b.土耳其丧失了更多领土和属地,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地区。

 ②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但隐含许多矛盾:a.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矛盾。b.是战胜国之间互相妥协的产物,由于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四、国际联盟——维系凡尔赛体系的机构

 (1)时间:1920年初成立,总部设于日内瓦,至“二战”期间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解散。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3)实质:英法控制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五、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参加国: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

  (3)背景:

  ①“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②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势力,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冲突,威胁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③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

  (4)内容:

  ①美、英、法、日签订《四国条约》:互相尊重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四国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1902—1922年)中止。

  ②美、英、法、日、意签订《五国海军条约》:限制海军军备,规定各自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③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④全体与会国签订《九国公约》:名义上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5)结果:

①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②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第三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使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虚假繁荣,产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哄抬股价,金融市场不稳定。

(2)表现:   

①1929年10月,纽约股价狂跌,引发经济危机;

②银行纷纷倒闭;

③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

④失业人数激增;

⑤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

⑥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波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成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特点:①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大,“大萧条”、“大恐慌”成为此次危机专用代名词。

(4)影响:

①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游行罢工不断;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

②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争夺国际市场;各国间矛盾磨擦日趋尖锐;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②民主党侯选人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了广泛支持,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下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通过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③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④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

(3)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作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

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

(1)背景: ①现实原因: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魏玛政府软弱无能,统治阶级倾向建立独裁政府,对内稳定统治秩序.对外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②直接原因:希特勒和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危机积极扩张势力,骗取广泛支持,并与统治阶级勾结。

③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巴黎和会埋下了德国人民复仇种子。

(2)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①1932年夏,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②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从此德国走上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法西斯独裁统治:

①政治:a.纳粹党上台不久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共,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b.1934-年,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

②扩军备战:a.1933年退出国联。b.1935年开始,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同时疯狂扩展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c.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d.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③文化思想:控制文化教育,钳制思想。

四、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1)背景: ①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危机的打击使失业人数猛增.农民破产,阶级矛盾尖锐。②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结合,华盛顿体系的压抑。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特点:以军部为核心力量。军部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

(3)军事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①法西斯分子制造了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一步步走上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②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③1936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军部法西斯政权,军部势力大大加强。

④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措施:a.对内禁止罢工,限制言论、结社、新闻出版自由;加紧扩张备战。b.对外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扩大侵略战争。   

⑤至此世界大战(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第四节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一、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

(1)1935年7-8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

(2)背景:a. 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的情况下。b.反法西斯斗争不断高涨。

(3)内容:季米特洛夫在大会报告中号召在实现工人阶级团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4)意义: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在本国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二、亚非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1)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1935.10

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原因: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

    1935年,意大利军队对埃塞俄比亚发动进攻。埃军民英勇顽强,粉碎了意军速胜的企图。

②西方大国对意大利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企图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侵略的欲望求得自身一时太平):国联宣布对意实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的苏伊士运河仍供意军使用;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这都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陷。

③1936年5月,意军攻陷埃首都,不久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2)中朝抗日战争:

①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战。

②朝鲜人民也开展了英勇的抗日斗争,许多流亡中国的朝鲜爱国者组织义勇军同中国人民一起抗战。普天堡大捷。

三、西班牙内战1936-1939.3

1、从内战到民族战争

(1)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人民阵线成立了共和国政府。

(2)法西斯军官佛朗哥等发动叛乱,挑起西班牙内战;政府军很快打退叛军,控制了局势。

(3)德意法西斯派兵援助西班牙叛军,进行武装干涉,内战演变为反法西斯的民族战争。

原因:西班牙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为检验自己的军事实力。

2、各国际势力的态度

(1)英法等国采取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   

(2)苏联对西班牙政府提供丁巨大援助,来自50多国的3万多名共产毙员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参加了保卫西班牙共和国的战斗。

(3)1939年3月,叛军攻陷马德里,共和国政府被颠覆,佛朗哥建立起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四、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1)在侵略扩张过程中,法西斯国家同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

(2)1936年德意签订秘密协定,决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3)不久,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4)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持,肆意扩大资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历史学习广场 

高考历史考点分析

历史教师中心

名师课堂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材精讲  历史教学参考

学生园地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经验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历史复习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

历史博览

历史高考资讯  高中历史新课标  历史之最  历史知识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www.qingsong8.com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一、慕尼黑阴谋

(1)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接着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提出领土要求。

(2)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在没有捷代表参加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就是“慕尼黑阴谋”,又称“慕尼黑协定”,至此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3)慕尼黑协定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德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苏对英、法更加不信任。1939年8月,苏与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侵略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二、二战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突袭波兰,波兰节节败退。

(2)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英法宣战后未对德发动大规模进攻,不久,波兰覆亡。

(4)苏联趁机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东方战线”。

三、德军西线进攻和法国沦陷

(1)1940年4、5月,德军开始在西线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占领了丹、挪、卢、荷、比等国。

(2)同时,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人法国。40多万英、法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为来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3)1940年6月,德军对法发动总攻,意对法宣战,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4)1940年7~10月,德军对英发动了“不列颠之战”,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

四、苏德战争爆发

(1)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突然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爆发和初期战况:节节失利,军队损失惨重,德国控制苏联40%人口和大部分工业区。(2)1941年10月~1942年初,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歼敌50万。

五、日军偷袭珍珠港

(1)希特勒肆虐欧洲之际,日本法西斯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霸权。

(2)日本的政策损害了美英的利益.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日本决定取得战争主动权。

(3)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同时.日军还在东南亚各地进攻美英军队,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最大规模。

(4)到1942年春,日本侵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和太平洋许多岛屿。

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了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开始对苏提供援助。

(2)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厂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胜利的进程。

第二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①时间: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

②过程:a.1942年7月,德军集中150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坦克,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b.1942年冬.苏军突然发动大规模反攻,分割包围德军主力。 c.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辉煌胜利。从此,苏军开始战略反攻。

③影响:a.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b.推动了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是二次大战的重要转点。

(2)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①时间:1942年6月。

②过程:a.日本军部为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派出庞大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b.美军掌握了日军作战计划,成功伏击日本舰队。

③影响: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则山防御转为进攻。

(3)北非战场胜利和意大利投降:

①北非战场:a.1942年夏,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b.10月,英军反击.赢得阿拉曼战役胜利,德意军队西逃。北非战场形势发生转折。c.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②意大利投降:a.1943年7月。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b.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c.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解。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①背景:a.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b.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盟军将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并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c.差不多与开罗会议同时,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于1944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②时间: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同时,苏军在东线发动猛攻。

③意义:从此,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不久,法国光复。

(2)德日法西斯的溃灭:

①欧洲战场:a.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人德国境内。b.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举行武装起义,打击德国侵略者。c.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作用:协调了盟国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主要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大国强权政治:分裂外蒙古,保证苏联在东北特权)d.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月底希特勒自杀身亡,苏军攻克柏林。c.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②太平洋战场:a.美军展开猛烈进攻,步步逼近日本本土。b.中国等国的抗日武装也在亚洲各地展开反攻。c.1945年夏,苏联-斯大林、美国-杜鲁门、英国-丘吉尔在波茨坦会晤,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苏三国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d.1945年8月6、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e.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f.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g.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影响:①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历史学习广场 

高考历史考点分析

历史教师中心

名师课堂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材精讲  历史教学参考

学生园地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经验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历史复习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

历史博览

历史高考资讯  高中历史新课标  历史之最  历史知识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高二历史下册复习纲要
标签: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历史教学 -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