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 作文大全 | 诗歌大全 | 试题下载 | 教学资料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教学设计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12-13 03:09:31   浏览次数:682  栏目: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ingsong8.com 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1.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其求知的欲望。
  2.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师的作用,但此时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积极的展开思考,使其在已有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程标准》的解读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相应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弊端也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就是其中之一;同样在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独立的工人运动也在兴起,无产阶级也提出了自己在政治方面的一些主张,但是这种工人运动都相继以失败而告终;同一时期的时代思潮为社会主义。这三个方面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在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密切合作之下,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本部分内容的重点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对世界的工人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产阶级运动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世界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兴起,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2.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世界而言影响非常深远,相应的20世纪的世界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社会主义浪潮迅速席卷全球。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数量方面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壮大,也影响到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部分在第八单元起着一个引导性作用。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1.高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认知能力。
  3.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识。
  四、学习过程
  1.第一环节:课前通过借助书籍或网络等,对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解,明确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有关俩人的一些重大事件。
  2.第二环节:教学过程
  A、课程的导入。这是一次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目的在于提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带着兴趣来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知识。
  (从《国际歌》导入。首先放《国际歌》中的一段音乐,引入课程教学。)
  结:《国际歌》是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所创作的一首革命歌曲。在歌中号召全世界受苦的人们联合起来,为真理而斗争,并成为天下的主人。早在巴黎公社运动之前,就有一本著作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实行生产资料和产品公有的社会而奋斗,这本著作就是闻名世界的《共产党宣言》。这本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
  问: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理论会出现于19世纪而不是20世纪,或者是18、17世纪或者更早一些时候?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诞生的?
  B、具体教学过程。这是将自己的构想进行实践的部分,所以这一部分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是否达成。下面是就教学过程所做的一个详细的表述,其中图文相结合,在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对于本课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图示的方式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重点通过谈话法和图示法让学生的认识层层深入,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特定历史背景。)
  在19世纪初,西欧和北美的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比如,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美利坚共和国,法国的大革命横扫欧洲,使欧洲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相应的,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在生产力方面进行着一场重要的革命,这就是欧洲国家所津津乐道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作为生产力方面的重大变革,它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无疑的,因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用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规模在扩大,工人的数量在增加,创造的社会财富无形中也在增加;但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加深,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也在加剧。
  问:为什么伴随着工业化的加深,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也在加剧?
  答:(略)
  结:伴随工业化的深入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即将到来,工人由最初的主导、控制机器转变为成为机器的奴隶,工作强度、劳动时间在增加,但他们的收入却未增加。因而,工人和资本家这对原来反封建的盟友逐渐地走向了对立,他们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深。广大工人对他们的雇主──资本家越来越不满;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社会中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并对社会弊端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构想着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生活。为此,他们向世人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一切都实行公有的理想社会。我们将这种社会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的学说则被称为社会主义学说。但是我们在这个名词前加了一个限定词──“空想”,称其为空想社会主义。
  问:为什么我们将其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插入有关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图片和他为实践自己的理想,于1824年用15万美元在印第安那州买下了1214公顷的土地,创办了一个示范区“新和谐公社”作为实验基地所进行实验的材料,请学生就此进行解释。)
  答:(略)
  结:事实也证明他们的学说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只是在构想一个理想社会,那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这个理想等问题,他们却未提出。这也是我们称其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原因之一。
  工业革命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最典型的事件就是经济危机的发生。
  (运用图片、文字说明经济危机到来时的表现以及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并请学生在此基础之上思考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结: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即生产与市场之间严重脱节,生产的社会化只能在单个的资本家企业的有组织生产上得以实现,造成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究其根本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举例子加以说明,市场经济下人们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而盲目的进行生产所导致产品的相对过剩)。
  因而社会中就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资本家为了减少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生产的过量工、农业产品销毁,而另一方面广大的工人等生活却很困难,同时经济危机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工人与资本家这对原来反封建的盟友逐渐走向了对立,并且双方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危机下不断加剧。最初工人是如何发泄自己的不满的呢?(图片展示,工人砸毁工厂机器的场面,并由学生观察后回答。)
  工业革命初期发生的早期工人运动,一般表现为焚烧工厂、捣毁机器、殴打工厂主的自发斗争,这时的工人尚不能把机器同使用机器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区别开来。因而工人运动的进展不大,而且工人所进行的这种斗争是一种无组织的、分散的斗争。18世纪晚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大与深入,工人阶级的队伍在不断扩大,相应地工人们逐渐认识到联合起来互相支持的必要,开始组织工会,进行罢工斗争,使工人运动和工人斗争的水平提高了一步。其中有组织的、规模较大的工人运动有三次:一次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一次为英国的宪章运动,另一次则为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在这三次工人运动中,工人不但要求提高生活待遇,还要求政治权利。但是这三次工人运动与以往一样,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问:无组织的工人运动易被瓦解,那么这三次是有组织的工人运动,为什么还是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
  答:(略)
  结: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时代将马克思和恩格斯推到了历史前台。
  (注:下面运用图示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表示出来,可以说是对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总结;当然,更好的方式还是在教学过程中边分析边运用图示表示出来)
  
  结:在上述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马克思顺应时代的需要,经过思考与探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的好朋友恩格斯给予了马克思莫大的帮助,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插入有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画像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自己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了解。重在马克思的生活经历,点明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实现理想的努力,此部分在教师指导之下由学生进行)。
  问: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那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实践又是什么?
  回答:(略)
  结:一种伟大思想的产生,除去要吸取前人的理论成果之外,还需要具体的实践经验和调查。这也是一种理论经得住历史、时间考验的理由之所在。
  问:作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及其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略)
  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思想体系。它是在将外来理论──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所寻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自己发展的新的道路。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岳广丽)
  课改沙龙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决非偶然,它是西欧资本主义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所进行的巨大理论改造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
  这篇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鼓励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对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相关了解,力图将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时间空间上的封闭性,让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发挥特长,施展个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课堂教学的深入进行打下了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意义深刻的问题情境,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加深对基本史实的把握,形成对历史现象的基本认识,培养了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成功和创造的乐趣。
  当然,教学无定法,在具体处理方法上,教师是可以依据学生个性和地区差异,灵活机动地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的。
  比如在课堂导入上,本课就还有很多其他可供参考的方式:
  方案1:向学生介绍“千年人物评选”的相关情况:在1999年底,人类社会即将进入新千年时,国外很多机构都曾经进行过千年伟大人物评选活动,马克思在各类评选中几乎都列前两名,由此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什么马克思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肯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
  方案2:学生和老师一起合作收集《共产党宣言》的各种译本书影或实物,让学生从感性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由此学生很自然的会产生疑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如此广泛的传播?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激发为其深入学习注入了强大的心理驱动力。
  方案3:播放一段关于西方19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悲惨生活和恶劣工作环境的视频短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起学生对无产阶级生活处境的同情,也引发他们对工业革命及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
  方案4:在课前探究环节,建议学生以《工业革命之后》为题,自编自导历史短剧,并在课堂导入环节演出,要求剧情反映出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短剧的编排演一方面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发挥特长、展示优势智能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思考意识,另一方面,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课堂情境,使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情感体验,既体会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冷酷,又体验到了无产阶级生活处境的艰难。
  本课的其他处理也是同样的道理,总之,只要我们遵循教学规律,把握住新课标的精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标签: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历史教学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