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 作文大全 | 诗歌大全 | 试题下载 | 教学资料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教学网地理教学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02-17 02:50:07   浏览次数:813  栏目: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www.qingsong8.com 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术手段。
  3.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
  
  【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
  (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特征分析: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4.课程资源分析:本节“山岳的形成”讲述了一些较为深奥的原理,为让它通俗易懂,编者已在书中配备有大量的插图和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媒体报道的“火山活动”、名山大川的资料、图片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和环境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山岳的三种类型”,“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材料收集;课堂的质疑、合作、探究;课后的作业。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本节教材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对图的理解与分析。因此,采用在学生读图分析、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以其形象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感人的解说,增加了真实性、趣味性。在短时间内使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呈现在眼前,激发联想,有利于课堂教学。
  2.学法
  讨论法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更多的学生有交流、发言的机会,其正体现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
  
  四、课前准备
  全班组合成六个学习共同体(组为单位),准备:
  1.竹片、条状橡皮擦
  2.收集中国名山的图片资料(分组收集)
  3.收集与火山有关的资料、图片(分组收集)
  
  五、课时安排与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复习

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今天,我们要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形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播放录像】《全球山脉掠影》,让学生浏览世界的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的骨架。

 

回顾重点内容:承上启下。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承转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褶皱山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

【设问】“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投影】图4.9“褶曲示意图”

【设问】“褶皱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从形态上如何去区别它们?”

【读图引导】1.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2.从水平方面和垂直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让学生总结得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的中心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但如果你是一

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人”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实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5cm厚的竹片或条状橡皮,让竹片或橡皮受力弯曲,观察凸、凹处,这时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

 

 

 

通过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读图,并在交流中掌握科学的读图方法和图文转换方法。

 

 

 

 

 

 

 

 

 

 

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褶皱山

【总结】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纠正】有些学生会认为,向斜处的物质是由于背斜处被侵蚀后的物质在此处沉积而成的。

师: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投影】六大板块示意图,直观地形成对全球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运用】书P80活动题。

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最好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向斜的根本的判断依据。分组讨论,并形成总结报告,进行交流。

活动2提示“地下水的运动”,“受力状况分析”。分组讨论,写出书面总结。

(题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分析不够到位)

【生答师总结】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安全稳定,利于隧道中的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泄。

 

 

 

 

 

 

 

 

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工具。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过渡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是其形成的一类,另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一断块山。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断块山

【播放动画】“断层的形成”

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什么是断层?”

【实验】用粉笔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再次明确“断裂”与“断层”的区别。(后者发生明显位移)

【展示】断层的模型

【活动】书P80 图4.11 “断层示意”图将断层线两侧的箭头用“色笔”描一下,以突出两岩块的运动。

【放映】“庐山断块山示意图”

       “华山断块山示意图”

       “泰山”

【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我国五岳及其他名山的图片及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小结】华山—“险”、泰山—“雄”、庐山—“秀”

【活动探究】P81活动题

师:对地质构造进行说明(它是由地壳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展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分组、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发言。

【生答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山势比较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组成,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形成连绵的山脉。

 

 

 

 

 

 

 

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小结

 

投影表格“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褶曲的

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

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未侵蚀

地形

侵蚀后

地形

背斜

向上拱起

中老

两翼新

山岭

谷地

向斜

向下弯曲

中新

两翼老

谷地

山岭

 

 

 

 

 

 

 

 


通过生活的填表情况,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且加强了学生对这一重要内容的掌握。

导入

新课

 

第2课时

我们学习了褶皱山与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这堂课我们来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观看火山视频】

【展示图片】长白山—白头山天池、哥伦比亚高原。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喷发形式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

火山

【设问】因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白头山与哥伦比亚高原,为何在地貌景观上大不相同?

让学生明白,喷发形式的不同造成的。

【投影】“火山示意”图片

学生自己得出火山的结构:火山、火山锥。

【展示】学生展示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

1.火山的类型及分布。

2.火山与人类(有益)。

3.火山与人类(危害)。

4.富士山及夏威夷。

师:进行评价、总结

 

 

 

 

通过“火山”资料的搜集,整合,明白事物是辩证的,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类带来丰富的资源,如:地热、矿产、温泉等。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承转

 

大家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骨架,它的分布格局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人类的直接影响是多方面的,接下来,我们就从交通运输方面来探讨一下。

 

 

 

 

 

 

 

山岳

对交通运输的

影响

【展示】 “平原、山地”的景观图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区与平原,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一,交通线的分布也受较大的影响。

【探究】分小组讨论P82活动第1题,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学生从表资料从分析:

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得出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不宜在山区布局。

从表2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和丘陵地区高。

【总结】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在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一些。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考虑铁路。

书P82活动第2题,此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究。

【设问】图中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对铁路选线产生影响?选线时是如何处理的?

【提示】学生从公路的延伸方向来考虑,河流对交通的阻碍,而影响了工程的造价等

【设问】图中还有哪些与人类活动有关因素?

【生答师总结】(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应尽量与等高线平行,跨河时需要修桥;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了人口和乡村也是选线要考虑的。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小结

 

 

①运输方式的选择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②交通线的分布

③交通线的走向

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练习

了解课堂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标签: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地理教学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