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中政治教学反思,高中政治教学案例,http://www.qingsong8.com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
运用: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觉悟方面:在重大社会问题上,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的自觉性,正确认识、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讲授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
材料一:公元十八世纪时,西红柿刚流入欧洲,由于人们对其不了解,无人敢吃。有位法国画家,抱着孤注一掷的决心和勇敢献身的精神,来试尝这可爱又可怕的西红柿,吃前换好了入殓的崭新衣服,写好了遗嘱。他吃了一口,“觉得味道酸溜溜、甜滋滋的。这可口的滋味使得他精神紧张,干脆躺到床上,等待着“上帝”的召唤了。结果是,他既没有不适的感觉,更没有死。从此以后人们知道了西红柿能吃。
材料二:后来,科学家经研究证明:西红柿肉厚,有特异香味,汁中含苹果酸和柠檬酸;含有容易消化的果糖、葡萄糖、多种矿物质和有机酸;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最为丰富,每一百克果实的含量可达7—38毫克之多。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中并没有使人致命的成分,这样,西红柿可以吃的奥秘才真正被揭开了。
问:上述材料中人们对西红柿的认识分别是怎样的,这两种认识分别是怎么获得的?在上述材料中,人们对西红柿的认识有两种。材料一是对西红柿形状、颜色、味道、基本结构的认识,这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材料二认识到了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中并没有使人致命的成分,这是通过理性思维获得的,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练习:判断下列认识那些属于感性认识,那些属于理性认识?
(1)刘翔跑的飞快(2)万有引力定律
(3)苹果落地(4)“三个代表”思想
感性认识:(1)(3);理性认识:(2)(4)
2.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主探究:认识为什么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快速阅读找到答案)
思考角度1:认识了现象是否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例一:在商品市场中:
认识了商品经济的现象是否 就认识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呢?(否)
例二:在日常生活中
认识到了不同事物在不同季节给人冷、热的感觉不同,是否认识了这些事物在传热性方面的本质呢?(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现象
本质
规律
(1)
是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和外部联系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个别的东西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是多变的
是相对稳定的
(2)
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思考角度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哪一个更可靠?
我们可以从下列俗语中得到启示:
有人说:眼见为实;有人说:眼见不一定为实。你同意哪种观点?
这充分反映出现象是多变的,因而,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反映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牢固。
思考:下列名言说明了什么哲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
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14页的“比一比”,请回答“两个阶段的认识有哪些不同,哪个更为深刻?”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而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结论:
(2)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问:认识的目的是什么?(自主探究)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既然如此,我们又可以有:
思考角度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哪个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大一些?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因此,我们得出结论: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那么,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到底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具体形式。
真理: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科学家提出电磁感应定律等正确认识,指导人们发明了发电机,从而开创了大规模利用电力的时代。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规律后,人们根据元素周期律,找到许多天然的未知的化学元素。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小结:
我们从认识的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从认识的程度和认识的作用来分析,说明了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材料:蒋干盗书,使曹操为假象迷惑斩杀了最为得力的水军将领蔡瑁、张允,成为千古笑谈;诸葛亮的空城计,使司马懿痛失绝佳战机,成为千古憾事。
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3.要提高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
第一,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分析社会实际。
本课小结: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