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 作文大全 | 诗歌大全 | 试题下载 | 教学资料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教学网地理教学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区域地理学习三个重要方面

区域地理学习三个重要方面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03-23 19:50:04   浏览次数:430  栏目: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标签:学习地理的方法,http://www.qingsong8.com 区域地理学习三个重要方面,
区域地理学习三个重要方面

  一、“位置与分布”的学习
  1.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当我们讨论与地理有关的事情时,自然要谈到地理事象发生的地点,即你要回答“它在哪里”的问题。“认识区域”地理事象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应该是这个区域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包括它的界线和范围。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这个大洲的基本地理特征,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就会使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组合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区域地理特征。所以,“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也是认识区域的基础知识。
  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①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
  一个区域的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纬度位置,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区域的纬度位置决
  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而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又影响该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从而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模式。例如,欧洲所处的纬度位置,使得欧洲没有热带气候;非洲所处的纬度位置,使其成为“热带大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认识穿过某一区域的特殊纬线,例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②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等)
  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例如,某个区域的海陆位置,就是它相对与某个大陆或某个大洋的位置,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相对位置比利用经纬度确定的绝对位置更有用。例如,说北京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对于我们探究北京的地理位置对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这时我们会更多地利用北京背靠太行山脉、面向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这个相对位置。
  一个区域相对位置的重要,是因为在纬度位置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特征受其周围地理事物,包括其他区域的影响很大。以欧洲为例,虽然纬度位置决定它没有热带气候,但它的主要气候特征却取决于欧洲的相对位置,如海陆位置,位于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等,使欧洲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纬度位置类似的我国东部地区,因位于大陆东岸而具有温带季风气候。
  区域相对位置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教学中。确定区域相对位置的重要一环是确定参照物,并描述该区域与参照物的关系,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在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已经触及到对地理规律的认识。例如,当我们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沿海国家,再找出内陆国家时,学生就接触到“国家”与海洋在空间上的关系,从这个关系出发,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国家发展中的不同特点。这种空间关系的教学在初中不可能很深入,但是通过区域的相对位置来初步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学生还是可以接受的,这种教学应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www.qingsong8.com
  (2)“地理位置”的学习
  ①充分运用地图
  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因为学生永远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直接看到该区域的真实位置,而地图则能表现空间的完整性,使区域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这一点,使地图大大优于学生的观察以及教科书文字的阐述。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的教学一般做模糊处理,因为精确描述一个大洲的经纬度位置比较困难,必要性也不大。学生只要知道一个大洲主体位于哪个热量带即可。学习的重点放在区域的相对位置上。例如,对于亚洲纬度位置,教科书一般不专门描述,有关信息可从对亚洲的其他描述或学生活动中获得。一是从“亚洲范围”图中可以了解亚洲东南西北分界线的位置,从而大致了解亚洲的纬度和经度范围。二是从标有经纬度的东、西半球图中了解亚洲的经纬度位置;三是把亚洲所跨经纬度范围的计算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完成了解亚洲经纬度范围的教学。这三种学习方式都是通过使用地图进行的。下面是位置学习的一个例子:
  华北地区位置的学习
  学习的开始,教师首先展示《华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和《华北地区图》。
  读《华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华北地区在全国的什么地方。(不要求学生能准确描述位置)
  读《华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找出华北地区包括的主要省、直辖市和所临的海,确认华北的范围。
  读《华北地区图》找出秦岭、太行山、长城、黄河、淮河和海河。利用秦岭、淮河、太行山确定华北地区的界线,利用黄河、太行山、海河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分布,辅助学生认识华北的位置。
  读《华北地区图》确认华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只要学生说明全区绝大部分位于什么纬度至什么纬度之间即可)
  归纳确定(板书)华北地区的位置。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看出,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是要通过读图确定的,最后还要落实到图上。
    ②多从相对位置的角度认识一个区域位置的重要性
  在一个球面上定出位置并非易事。例如,给学生每人一个乒乓球,在球上画一个黑点,问学生怎样想办法说出那个黑点的位置,就会发现,这是个很困难的事。所谓确定位置总是要和其他什么东西来对照,即要有参照物。描述区域地理位置必须和一些可观察到的地面特征结合起来,例如,山脉、海岸、河流、城镇等。当我们问到新加坡的位置时,一种回答是新加坡位于东南亚的西南部,这种回答带给人们的信息是一般性的,如可以大致知道那里是热带气候,距离我们有多远。另一种是描述新加坡与周围重要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新加坡岛南面的新加坡海峡是马六甲海峡的东出口,而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捷径,被称为“咽喉要道”。这种描述则能传达出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理教学中一直用“五海三洲之地”来形容西亚的地理位置,短短的六个字用西亚与周围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揭示了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www.qingsong8.com
  2.认识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分布
  (1)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的学习,学生应能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并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的能力。
  区域内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不同的类型。在地域上,按空间延续方向的不同可分为:
  ①水平分布,如降水量、气压的水平分布等;②垂直分布,如海洋盐度、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分布等;
  按分布的形状,可以分为:①面状分布,如,农作物的分布、土地类型的分布等;②线状分布,如铁路、河流等;③点状分布,如城市等。
  在成因上,根据作用力的主要来源又可分为:①自然分布,如地形、地貌、矿产、生物等;②人为分布,如人口、农作物、交通干线、各种文化现象等。
  (2)“地理事物分布”的学习
  ①把地理分布知识“巩固”在地图上
  讲授地理空间分布知识,形成学生空间分布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使用地图。地图既是地理分布知识的来源,又是巩固这些知识的工具。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分布知识。
  ②抓住分布规律
  虽然地理分布知识属于地理事实范畴,但要学好这类知识,也必须有意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纲带目。
  ③创设问题情境
  就分布讲分布,往往枯燥无味。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记忆,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正大综艺节目中有不少地理知识的介绍,如哪个国家有什么特产、有多少人、多少岛屿,看过后,让人觉得印象很深,关键是这些知识展示的情境很吸引人。让观众看一段某国风土人情的录像,加上导游小姐风趣的解说,还有隐含在这些活动中的问题,都令人处于一种轻松、有趣、富于联想的情境中,使人过目不忘。课堂地理教学也可创造一些类似的条件,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如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录像,没有条件的,也可找些画报或讲些有趣的故事等。下面是一个区域分布知识学习的例子:
  运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学习区域分布知识
  以往学习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多以记忆为目的。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绘制略图,也是运用地图学习并掌握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的方法。在绘制分布略图中,可以有意结合地理事物分布的点、线、面不同类型进行。例如,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有八个,在学生绘制棉纺织工业基地分布图时,可以经过该地区主要铁路线为基线绘制,沿京广线由北向南绘制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四个工业城市;沿陇海线绘制分布的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等工业城市,两条铁路交汇处绘制郑州。这是点与线的结合。
  再如,长江流域内地理事物分布中,长江及其干支流和通过该流域的铁路线是“线”状分布;水电站、矿产基地、各类城市则呈“点”状散布流域,构成综合的长江流域经济区。绘制长江流域内地理事物分布略图时,可采取这样的步骤:在图上先描出长江及其干支流、铁路线,它们是整个流域的骨架,再把“点”落实到具体的“线”上,从而确定“点”,线”“面”的相互位置,如武汉市位于流域中部江汉平原上,是汉江与长江、京广线与长江的交汇处;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葛洲坝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分别位于长江、清江上;长江沿岸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分布着攀枝花铁矿、大冶铜矿和铁矿、马鞍山铁矿等矿产,形成攀枝花、重庆、武汉、上海四大钢铁工业基地等这样,流域内众多的“点”、“线”被分别落实到长江流域这一特定的“面”上,形成以“面”为基础,以“线”为主体,以“点”为主要内容,“点”“线”“面”结合成一体的综合的长江流域知识网络,使学生在落实和分析这些“点”,“线”在“面”上的位置与相互关系过程中,逐渐掌握流域立体的综合而全面的知识结构,培养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www.qingsong8.com
  二、“联系与差异”的学习
  1.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1)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假如学生已经学完非洲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请他们闭上眼睛,按照头脑中出现的心理地图描述非洲的自然环境,学生可能会说出:“非洲大陆上高原面积很大;北部有大面积的沙漠;中部有一个大盆地;东部有东非裂谷带;东北部有条大河──尼罗河;东非高原上有很多野生动物;非洲的周围有大西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等。”
  学生实际上是在描述非洲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所以学生也是在描述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科书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与之对应的空间联系是隐性的,因此,空间联系的观念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只是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着。由于它们是由最初均一的地球分化产生出来,所以又在因果关系上有密切的联系。就非洲大陆而言,这里的因果关系表现为,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与非洲气候的关系、非洲气候与非洲自然带分布的关系、洋流与非洲气候的关系、尼罗河的流向与非洲东部地形的关系等。
  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间分布的教学难度要大,因为理解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避免出现下述问题:
  一是操之过急,把问题设计很大,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例如,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哪些因素影响到亚洲和欧洲人口的分布。
  二是忽略学生相关背景知识。例如,“综合所学知识,说说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发展高产粮食作物水稻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所提供的背景,除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外,只是“亚洲人口最多”的信息。而学生要探究这样的问题,还需要知道水稻种植的基本知识,才能把水稻生产和当地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否则,学生如何回答出某一区域发展水稻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呢?这类学习活动宜采用给出或由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逐步来认识各种要素联系的方法。
  (2)区际联系的学习
  区际联系的内容贯穿在整个认识区域的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具体区域需要决定是否安排专门的学习活动。下面是区际联系学习的两个例子:
  第一例子:
  上海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关系
  上海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怎样认识这个事实?一种方法是只认识上海本身的发展现状,另一种方法是从上海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来认识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实际就是认识区域联系。
  具体的学习活动可以是多样的和多角度的。
  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其他地区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的资料:上海经济发展所需各种矿产资源大多需外地输入或进口。上海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广大腹地,区外矿产原料的输入支持了当地强大的制造业。例如,综合利用国内其他区域的石油、煤炭、原盐等,生产酸、碱和各种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多种化工产品;依靠大量调入燃料,建立了靠近负荷中心的电力系统;利用来自澳大利亚等地的铁矿,建立了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拥有宝钢、上钢等炼钢企业。
  其次,引导学生认识上海的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分析是广义,而不是上海与某个特定区域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上海利用区外资源发展经济,其产品又遍布全国,例如,上海的化学工业产品近两万种,运销国内外;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机械工业基地。换个角度说,上海经济的发展即依赖于区外丰富的资源,也依赖于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www.qingsong8.com
  第二个例子:
  祖国内地对香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978年大陆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大陆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祖国内地对香港社会和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素材,和他们一起分析这种推动作用。
  首先,香港充分利用大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劳动密集型工厂转移到大陆,形成生产流程向大陆转移,香港的业务向总部化和服务化发展的“前店后厂”的一体化模式。
  第二,对大陆产品的转口成为香港对外贸易的主要部分。香港集装箱的箱源、空港的货运六成来自大陆。
  第三,中资在香港的地位上升,成为稳定香港经济的重要力量。
  第四,由于大陆经济高速增长,大陆成为香港旅游业的重要客源。
  2.认识区域差异
  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区域性之所以成为地理学的特征,就是因为区域的这种差异性。区域间之所以需要联系,也是因为区域各有特点。“因地制宜”的观念正是基于区域差异的存在。对区域差异的认识可以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个角度入手。
  (1)认识区域间的差异
  区域的划分是有不同指标的,但总体来说,区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这个差异会带来区域发展的特点。根据自己区域自然及人文条件的优势发展经济,区域发展才会表现出特点,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区域地理教学也应充分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之处,才能体现区域地理教学的特点。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的发展问题给我们的新启迪。
  差异是在比较中产生的,认识区域间的差异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当学过几个区域之后,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各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对比;或者在分析一个地区的某个特征时,与其它区域的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加深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形成和出现的原因,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区域差异。并能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分析方法,学习新的地区特征。例如,东北地区与华南地区,一个最北,一个最南,热量和水分条件差异很大,致使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温带森林,成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林生产基地,而华南地区则呈现一片热带景观,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又如,华北地区的“京津唐工业区”可以与东北地区的“辽中南工业区”形成条件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这两个地区都具有形成工业基地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但由于区内资源配置的不同,工业区的性质和部门会有差异。这种对比式学习,又为认识其他区域差异打下基础。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就能够理解人类为什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自己。同时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区地理特征。
  (2)认识区域内的差异
  一个区域内部也是存在差异的,当我们把某一级区域又划分成更小的区域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时,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可看作是区域间差异。例如,陕西省和上海市的区域差异,是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比较。在陕西省内部,仍然可以区别开不同地区,并通过比较这些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具体的认识区域差异问题。下面是一个例子:
  陕西省的农业发展如何“因地制宜”?
  如果选择了陕西省作为学习的区域,陕西的农业可以是学习区域内部差异的载体。陕西是农业大省,但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的生产力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低。今后如何发展呢?近年来,就陕西的农业发展,一些专家指出:黄土沟壑区建立以农牧业为主的农牧林复合生态系统。在平原建立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种养结合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在秦岭山区建立多层次、多林种,以林为主的林牧副农复合生态系统。在城市郊区建立稳产、高产,以蔬菜、副食为主的农、牧、副复合生态系统。从而逐步发展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实现以质量目标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专家的话是针对陕西省农业发展来说的,并不适合直接引入课堂。但是教师可以把专家的思路转化为教学内容。
  首先,请学生观察陕西省的地形图,区分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形明显不同的地区。比较这些地区之间的差异。
  请学生为这些自然条件明显不同的地区“规划”农业发展。学生不可能达到专家的水平,但基本可以说出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种类,例如,黄土沟壑区以农牧业为主,平原以农业为主,秦岭山区以林业为主,城市郊区以蔬菜、副食生产为主。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了解的情况比较现在这些区域的农业生产情况。
  描述地区之间的差异带来的不同生活状况。
  通过上述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陕西省内部的差异有初步的、感性为主的认识。
  教师组织这类教学时,因为涉及到若干的地区,需要的资料比较具体,可能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是否具备,例如,对农业基础知识的了解,自然条件与农作物生产关系的基础知识等。如果学生缺少某些背景知识,学习活动不易顺利展开。教师可使用多种方式,如事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发动学生查找资料、请农业部分的工作人员或农民作报告、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相关学习网站等,帮助学生解决背景知识问题。
  
www.qingsong8.com
  三、“环境与发展”的学习
  认识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地理区域的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挤、社会可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可协调发展可表现在两大空间尺度上,一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可看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中的体现,即它的空间体现。
  从问题的实质看,可持续发展是个全球问题,同时也是个地区性问题。全球的可持续参展是以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都是集中体现在区域问题上的,只有地球上的各个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人提出,“着眼于全球,从区域入手”,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之一。从学习的角度看,区域发展的学习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比较好的载体。区域经济发展及研究的新特点又为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不断提供新思路和新素材。
  1.认识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认识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典型的实例。实例的来源可以是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这类材料多反映在空间上离学生较远的区域环境影响;也可以是来自实际调查的资料,这种活动多在自己的居住区附近进行,认识区域环境影响的过程与实际调查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下面是这种教学的一个例子:
  水泥厂的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北京的房山区有一家水泥厂,它是有近百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也是造成本地区环境污染的一大污染源。现在它的环境有了一些变化,当地中学教师和学生很关注这种变化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地理教师就组织了下面的学习活动。
  第一步是课前实施的分组调查。调查对象是退休的爷爷、奶奶,工作的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调查内容包括几十年来水泥厂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粉尘污染对周围村庄有何影响,那里的人有什麽想法?学生将调查内容以列表的形式归纳出来,并补充上自己参观后的感受(可贴上自己拍摄的照片)
  第二步是参观访问,学生带着记录本、照相机到水泥厂前区、老生产线、新生产线中控室、余热发电处、厂房间的绿化带。
  第三步是室内作业,由学生在“北京市政区图”上确定水泥厂的位置,并根据下表数据绘制一幅折线式统计图,并说明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的原因。
  
www.qingsong8.com
  2.认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认识区域”教学如果组织的好,能够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区域环境,实际是指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包括区域发展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当然,在义务教育阶段,这种关系的学习不宜理论化,要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把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建在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和兴趣之上,否则会事与愿违。下面是一个教学实例:
  为什么东北地区曾是我国重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建立起来的工业基地,传统教学中需要学生记忆主要的工业城市、重要的工业部分和重工业产品。对于这一类内容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必须记忆的地名和物产,而是从能够“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因此,学习的重点就从地理知识的分布和名称转到了地理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尽管减少了枯燥的记忆内容,地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联系内容的教学如果组织得不好,仍旧会远离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里介绍一种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师提出假设:现有一外资集团来东北地区投资发展重工业,目前要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地点投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代表外资集团,其他小组分别代表东北某一城市(自选)的政府,轮流向外资集团介绍本区所具有的优越条件和可以发展的重工业,来吸引投资。
  学生如果是第一次学习区域发展问题,教师可给出几个参考条件,如当地的资源情况、当地的交通条件、当地的人才条件、当地的市场条件等,提示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如果学生已经学过类似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介绍的思路和内容。
  假设有一个小组选择了长春市,他们也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外资集团”介绍长春的情况:
  离大庆油田较近,可以通过输油管道运输石油;交通条件便利,位于东北最重要的铁路干线──京哈线上;为吉林省的行政中心,人才集中;市场广阔,生产出的产品可运输到北京、内蒙古、黑龙江、沈阳等城市,还可通过大连港出口等。
  各个“城市”介绍后,“外资代表”要根据介绍的情况和自己的投资意向对各个“城市”的介绍进行评价和选择,各个“城市”可以根据“外资代表”的提问补充发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全班讨论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进展进行指导或调控,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理要素对当地工业发展的影响,建立地理事物之间密切联系的观念。
  这种学习方式的问题是,学生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工业生产如某种工业需要某些特殊的原料的知识,完成这样的学习比较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并对难以理解的地方作简要说明。
  
www.qingsong8.com
  3.从“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组织教学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从“区域环境与
  区域发展”的角度组织教学,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区域发展问题。地理区域的学习就可以改变以往按各要素、各部门一一分条描述的方法,以“区域──环境”为核心,重点突出人地关系,抓住各区域中几个最突出的,最能体现区域地理特色的特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重点介绍。下面是教学中突出区域地理特色的两个例子:
  从“环境──发展”的角度认识重庆直辖市
  如果选择重庆市学习,怎样组织教材呢?按照常规,应该介绍重庆市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工业特点、农业特点、旅游业发展等。尽管其中每一项都带地方特色,但面面俱到,一点而过,对学生来说每个区都是一样的。从“环境──发展”的角度组织材料,可以首先考虑为什么要成立重庆直辖市,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我国的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在西部,二是利于组织和实施三峡库区开发和移民,三是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所以重庆直辖市的建立,是与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直接相关的。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是三峡开发和移民问题。三峡是世界瞩目的水库工程,它的修建对当地及附近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保护华中地带不受洪水灾害威胁,向华东输送电力,并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改善长江上游航运等。但是,三峡工程也带来一环境和社会问题,例如三峡移民问题,三峡修水库要移民百万,其中85%的库区移民属重庆市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库区水质保护等。在这种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下,如何处理区域基础知识的问题?不论是水库可能带来的发展利益,还是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都与重庆市的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社会发展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围绕三峡水库问题,仍然可以把需要学生学习的地理基本知识融合到课程里,但不是为了学习重庆地形,重庆气候,重庆农业而学,而是为了了解重庆面临的三峡开发和移民问题以及环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以“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为线索学习华北地区的区域发展
  一般学习华北地区,是从以下方面展开:华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自然条件特征、工农业生产情况、大城市等。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华北地区的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问题涉及不多或不够深度。为了突出区域发展方面的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组织学习材料:
  第一个线索是华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这是华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农业基地的自然条件,但仍存在着农业生产水平不高,旱涝碱灾害严重等问题,今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中低产田的综合改造。
  第二个线索是“能源丰富”,这是华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比较发达的条件之一,但由于煤炭消耗量大,导致“三废”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特别严重。因此,未来区域发展中要加强“三废”治理,推广洁净燃煤技术。
  第三个线索是“水资源短缺”,这是华北地区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仅仅是自然因素,同时还有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等原因。所以解决缺水问题,不仅要开源节流,而且要防止水污染。
  在以上述方式组织区域的学习材料时,要注意深度的把握,特别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他们比较容易理解的事实。选用的材料要反映出当前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面貌的时代特征,要尽可能使用最新资料。
  (四)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个区域的发展主要指该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变化等。区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带来比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学生认识区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是区域发展与当地人们生活关系的教学例子:
  
www.qingsong8.com
  找出香港哪些有价值的地方因为城市发展而受到破坏
  香港是个地少人多的地方,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城市问题,例如房屋短缺、生活环境恶劣、交通挤塞、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城市发展得更适合于人们的居住,香港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发展新市镇、供应更多的房屋、重建市区、兴建道路、发展休闲场所等。但这种发展本身也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都有哪些呢?教材提供了以下资料,让学生选择。
  问题是:找出香港哪些有价值的地方因为城市发展而受到破坏,并在地图上标示这些受到破坏的地方。
  资料有:
  西贡计划威胁海洋生态──该计划是把西贡建设成为亚洲区内的一个度假胜地。
  基围虾的危机──元朗和天水围的发展导致水污染。
  维多利亚港支持者签名运动──阻止政府在维多利亚港进一步进行填海工程。
  要求禁止兴建发电厂──担心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吐露港水质日差──新市镇的发展影响了该港的水质。
  西九龙填海造成污染──该工程造成噪音和垃圾污染。
  在选择和分辨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了解自己生活环境变化,认识香港城市的发展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产生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案例2英国某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为当地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维克菲尔德是英国的一个地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毛纺织工业和煤炭工业一直是维克菲尔德地区的重要工业部门。80年代期间,随着煤矿的不断关闭,煤炭工业渐渐的衰落。随着92—93年“煤矿关闭计划”的出台,煤矿关闭的速度加快了。自1981年以来,维克菲尔德地区已经失去了大约一万五千个煤矿工作岗位。在十年以前还是约克厦煤田中心的地方,现在却仅剩下两家煤矿。该地区的整体特征是这些旧的基础部门正在衰落,新兴产业部门正在出现。新兴产业部门包括轻工业、商业、销售和旅游业。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各种影响。自1979年,维克菲尔德地区大幅度削减了70%的煤炭产业,这对其他行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纺织业也已经衰落,这些变化的共同作用,给这个城市以致命的打击。1984年至1987年,失业率几乎达到15%,在92年末,失业率仍保持在10.5%,一直高于国家平均失业水平。
  这种大规模的产业结构变化产生许多后果。总体来说,个人、家庭、公司受到的损失最严重。那些失业的矿工不可能在煤矿上找到新工作。他们必须尽力掌握一门新技术,否则就会面对长期的失业。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失业,人们就没有钱来消费,商店和商务活动就会受到冲击,甚至有许多人搬走了。空旷的矿场和工厂很可能变成废墟,房屋衰破,商店关闭。
  下面是当地居民对煤矿关闭的看法:
  一个因煤矿关闭失业的工人说:“自从矿场关闭以后,我买东西的钱就少了。我的妻子不得不少买一些食品,孩子们也没有新的玩具。我不得不退回了以前租的电视录像机,我们全家今年也不能出外度假。我已经削减抽烟开支,同时也不再买日报。除非我搬迁到另一个地区且接受再培训,否则的话,就我现在的技术,不可能找到新的工作。”
  然而煤矿减少了,也意味着空气中的噪音、尘埃、烟气减少了。同时,新型工业和公共服务业在本地区有了广泛的发展,例如,商业和旅游业。几十年前,维克菲尔德的毕业生都希望能够在煤矿、矿业机械公司或是当地的纺织品公司找到一份工作。现在的职业选择范围更广泛了。
  上述例子虽然描述的是英国某一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但能够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与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作为相关学习用的案例。案例的使用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利用学生生活地区的案例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包括角色扮演、调查研究、辩论或撰写小论文等,也可以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分析第二个例子这样与学生生活空间距离较远但又有典型意义的实例。
  

®高中地理教学资料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随笔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

®高中地理学习参考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复习 

¯高中地理考点难点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标 

¯地理科学之窗 

¯地理环境问题

 


,区域地理学习三个重要方面
标签: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教学 -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